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,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,罗布泊上空同时升起了两颗“太阳”,其中一颗“太阳”迸发出比一千个太阳还要亮的光芒。人民日报发喜报庆祝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。这震撼世界的惊雷向世人宣告: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!我国的原子弹、氢弹是靠自力更生研制成功的。东方巨响,震惊世界,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,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,速度世界第一。一时间,举国沸腾,举世震惊,各国争相报道、评论。

 

  英国《星期日泰晤士报》以《中国爆炸氢弹》为题,发表评论称:“中国在通向完全核地位的道路上前进的速度,又一次使西方专家们大为惊诧。她的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实现,比预计早了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。中国由原子武器到制造热核武器所用的时间,比任何其他国家都短,现在已经追上了法国。”对西方来说,中国如此神速地爆炸了氢弹,似乎是一个不解之谜。

 

  如果说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还有苏联专家起了一些引路作用的话,氢弹研发则完全是“白手起家”。

 

  1960年12月的一个早晨,物理学家黄祖洽来到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。钱三强对他说:“今天叫你来,是要告诉你党组的一个重要决定。为了早日掌握氢弹技术,我们要组织一个轻核理论小组,先行一步,对氢弹的作用原理和各种物理过程、可行的结构进行探索研究。现在,我们只能靠自己啦!你原来那个组叫47组,这个轻核理论组就叫470组吧,要特别注意保密。”就这样,在钱三强的组织下,一群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秘密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。

 

  1963年9月,核武器研究所组织一部分科技人员围绕设计含热核材料的原子弹,开始氢弹的理论探索。首次核试验成功以后,核武器研究所迅速将大部分理论研究人员组织到氢弹研究中去。1965年1月,为加强氢弹理论的攻关力量,二机部决定将原子能研究所的黄祖洽、于敏等31人调到核武器研究所。这样,氢弹的理论研究队伍汇聚在了一起,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攻关“拳头”。

 

  1966年12月28日,托举氢弹装置的铁塔在流云飞雪中挺立着。阴云中渐渐露出一片蓝天。当日12时,氢弹装置按时起爆。随着强烈的闪光,蘑菇云翻滚着直冲九霄,雷鸣般的轰响声震撼着戈壁。

 

  试验成功后取得了大量的测量数据,特别是取得了热核反应过程、氘化锂-6反应速率及聚变威力等重要数据。根据对多种测量数据的综合分析,这次爆炸的威力为12.2万吨梯恩梯当量,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。

 

  氢弹原理试验成功,表明我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已获得解决。

 

  接下来的两天里,聂荣臻连续两天在马兰招待所主持座谈会,讨论氢弹试验问题。大家一致认为,这次任务是成功的,从速测数据看,试验和理论计算与设计基本相符,达到了预期目的。可以初步肯定,这一设计原理结构是成功的,这条路通了,走对了。会议决定了1967年试验任务,与会人员一致认为,就利用这次试验设计的原理结构和已有的航弹壳,可在次年进行一颗百万吨的航弹空投试验。据此,决定在1967年10月前搞个大当量的氢弹试验,设计200万吨,爆响100万吨或200万吨。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均按此进行安排。

 

  聂荣臻回到北京后,向中央专委报告了氢弹试验的设想。中央专委批准了这个建议。随后他再次召开专家座谈会,部署了氢弹试验任务,研制工作随即全面展开。

 

  全当量氢弹试验爆点高,杀伤破坏区域和放射性沉降范围大,这对各项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气象上要求确保烟云经过可能到达的我国西北、东北、华东的10多个省区在试验期间无降水,还要注意烟云出境后不给邻国带来危害。基地气象部门在有关单位协助下,于5月30日提出了6月份气象的长期预报及可能出现的适合试验的日期。通信保障分队重新研制和改进了主要通信设备,对重要通信枢纽采取了防护措施,保证试验中通信联络畅通。基地制定并发下了场区安全边界及特定点的防护规定,并制定了紧急转移方案和发生触地爆炸的处置办法。遵照上级指示,近区由基地派出工作人员到居民点组织安全防护工作,远区由兰州军区抽调防护分队、卫生医疗队到敦煌地区待命,以应对意外情况。总参、国防科委会同有关单位调动了备用的火车皮、汽车,在敦煌附近的重点地区作好转移居民的准备。

 

  1967年4月25日,基地在试验场区开设了指挥所。军内外28个参试单位的6185名技术和保障人员从4月下旬陆续进入现场,开展准备工作。

 

  6月13日,基地进行了全场预演,空投了一枚不带核装料、有引爆控制系统的“冷”弹,全面检查各重要部位的可靠程度,使各作业人员进一步熟练了技术操作程序。

 

  6月17日凌晨7时,聂帅乘车来到指挥所,指挥所设在距爆心西55公里的白云岗。天气晴好,仅靶场上空飘着一片白云,试验场上一切准备就绪。

 

  上午7时,担任空投任务的空军徐克江机组,驾驶代号为726的轰-6甲型飞机从马兰机场按时起飞。

 

  8时整,徐克江驾驶飞机进入空投区。指挥员立即发出清亮而庄重的报时令:“5、4、3、2、1,起爆!”

 

  半分钟后,仍无声响。飞机在空中盘旋。氢弹没有投下。飞机上负责投弹的是第一领航员孙福长,他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,自己当时太紧张了,忘了按自动投掷器,氢弹没能在预定的8点准时投下。周恩来从电话中得知这一情况,随即指示罗布泊指挥所:“请告诉飞行员,要沉着冷静,不要紧张。”

 

  机长徐克江要求再次投弹。

 

  试验场地上空出现了一个白色的圆柱体,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湛蓝的天空中被高速飞行的飞机抛出,拽着降落伞,摇晃、飘飞,滑行……越来越远,只剩下一个小白点。突然一道白光闪过,亮彻天宇!而后白光中现出了金色,犹如红日。火球上方渐渐出现了草帽形的白色云团,云团悠悠地旋着,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蘑菇云。在这数十公里宽的蘑菇云的顶部,是墨黑色的穹庐……

 

  由于爆炸震波受到了气层的反射,折回地面,形成冲击波远区聚焦。在距爆点400多公里处都能听到连续不断的爆炸声,在爆点以西250公里处还能看到闪光火球和清晰壮观的蘑菇云,爆点以外420公里处也看到了火球,门窗受到震动。

 

  投弹飞机安全返航了。

 

 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,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,苏联用了4年,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,而我国只用了两年多,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。

 

 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,美国1952年氢弹原理试验爆炸的是一个65吨重、3层楼房高的氢弹装置;苏联1953年爆炸的第一颗氢弹能用飞机空投,但爆炸威力只有40万吨梯恩梯当量。而我国这次试验,成功实现了体积较小、重量较轻、聚变较高的百万吨级氢弹的预期目标。

 

  1996年7月29日,在成功地进行了又一次地下核试验后,我国政府宣告: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核试验起,经过30多年的努力,中国已建立起一支精干、有效的核自卫力量;从1996年7月30日起,中国暂停核试验。

 

  自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来,每当蘑菇云从罗布泊升起,我国政府都郑重宣布: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,发展核武器,完全是为了防御,为了自卫,为了保卫世界和平,为了打破核讹诈和核威胁,防止核战争,最终消灭核武器。中国在任何时候、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。